“西方國家通過經濟、外交、甚至戰爭的手段幫助本國石油公司控制有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競爭難度不斷加大。1997年以來,全球發現且正在開發的超過50個石油大項目中,70%被西方控制。”
石油,現代工業的“血液”。“天狼星號”被劫持后的無可奈何,引發全世界思考石油通道的安全問題;而將來是否買得起石油、買得到石油的擔憂,早已是世界各國政治家們逢會必談的話題。
我國石油消費年平均增長率為6.8%.需求不斷增長,儲藏越來越枯竭,我們從哪里找到它?又如何把它安全運來?未來又能拿什么來替代它?
石油總是牽著政治家們的視線。
11月15日,裝載原油20萬噸、價值1億美元的超級油輪“天狼星號”在從中東駛向太平洋途中被劫持。11月18日,再有一艘伊朗船只被索馬里海盜劫持。
如果說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那么,石油輸送通道就是現代工業的“血管”。通道一旦發生問題而導致完全或部分受阻,哪怕只是暫時,都可能對世界石油日常運輸流程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波及國際油價,將牽動世界經濟乃至國際關系的神經,也直接關系到中國的能源安全。
“天狼星號”被劫持后的無可奈何,引發全世界思考石油通道的安全問題;而將來是否買得起石油、買得到石油的擔憂,早已是世界各國政治家們逢會必談的話題,進一步升華為石油與地緣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
石油需求高增長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的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石油。
社科院發布的能源藍皮書顯示,從2001年開始,中國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GDP從2001年的97315億元,增加至2006年的209407億元。GDP的高速增長對于石油消費增速拉動效應明顯。中國石油消費從1997年的1.96億噸增加到2007年的3.736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6.8%.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單衛國分析認為,2007年—2020年期間中國石油消費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預計2010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到4.07億噸和5.63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
石油需求的高增長與國際油價的攀升不期而遇。
單衛國表示,“進入21世紀,國際油價不斷飆升。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后,油價開始擺脫歐佩克組織所設定的22-28美元/桶的‘價格帶’范圍。”
2003年,國際油價運行區間是25-35美元/桶;2004年,35-45美元/桶;2005年,45-65美元/桶;至今年7月石油最高突破147美元/桶,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掉頭而下至昨天的52美元/桶。
但業內認為,今后的油價依然會在高位運行。油價攀升的背后,有需求驅動的因素,有供應制約的因素,也有諸多地緣政治、突發事件、美元貶值和金融投機的因素。
近半依賴進口
中國石油消費的持續高速增長背后,更多依靠進口為主。
石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童曉光表示,至去年,中國石油的進口量,也就是說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接近50%,對外依存度上升的速度非?臁=衲1-8月我國石油凈進口原油1.18億噸,按照這個平均值來計算,估計2008年石油凈進口量會達到2億噸。
童曉光認為,今年國內石油的產量不會超過1.9億噸,因為去年的產量是1.87億噸。也就是說,今年對于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超過50%.
在童曉光看來,今年可能就是具有標志性的一個轉折點,意味著從今以后,中國的石油可能要依靠進口為主,他同時反映中國油氣資源與供應前景不容樂觀。
一般認為,中國石油最終可采儲量為130億噸-150億噸,也有的專家估計,中國石油最終可采儲量僅約為115億噸。截至2001年底,中國石油資源累計探明儲量為218億噸,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62億噸,剩余可采儲量為24億噸。綜合國內有關機構的研究結果,預計中國原油產量的高峰期在2015年前后最大產量可能達到2億噸左右,2020年原油產量在1.8億噸-2.0億噸。
尋找明天的石油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中國在開拓更廣泛的能源供應渠道。
10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俄期間,中俄雙方在莫斯科簽署《關于在石油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為兩國“貸款換石油”的計劃奠定了政府合作的基礎。
根據框架性協議,中國將分別向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提供150億美元和100億美元的貸款,以換取在未來15年內,從俄羅斯進口3億噸原油的長期供油合同。因為匯率的因素,目前,該協議仍然膠著。
“能源獲取的多元化,以貿易公司為視角來看,中國對外能源獲取的戰略可以概括為:控制中東,鞏固非洲,開拓南北美,突破里海,擴大陸運。”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陳波表示。
而從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來看,沙特阿拉伯仍然為我國第一大原油進口產地。2007年我國從該國進口的原油總量達到2633.2萬噸。
除沙特之外,我國去年原油進口的來源國家中,排名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別是安哥拉、伊朗、俄羅斯和阿曼。
安哥拉的對華出口量為2499.6499萬噸,俄羅斯1452.6283萬噸的對華出口量同比下降了9個百分點;前五大對華原油供應國的進口總量增長區間在3.7%到22.4%.
在眾多的對華石油出口國中,供應量增幅最快的是加拿大,平均增幅達到了973.5%,其次為阿爾及利亞,增長了528.2%.
而關于投資海外油田開發,自中石油1993年中標秘魯塔拉拉的六、七區塊項目,從此拉開了中石油進軍海外市場的帷幕。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孫賢勝介紹,中石油目前在海外有五大戰略,一個是非洲地區,這里主要有蘇丹、阿爾及利亞等石油國家,在中亞、俄羅斯地區等五個國家,執行的是8個項目,擁有原油產量2000萬噸。
未來是否買得到
在高油價下,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的風險和難度在增大。
陳波表示,以占全球生產鏈的31%的中東國家為例:這些國家已經開始、并且在未來三五年里會更迅猛地發展其石油產業的中下游,包括煉油裝置和化工裝置。中東石油產業這種變化,對中國未來的能源獲取形成非常大的挑戰。也即中東石油即便產量不變,甚至還有所增加,但出口將減少,因為他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從而加速國際市場油品、化工品貿易的增速。
“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中的挑戰,首先來自全球油氣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孫賢勝說。
孫賢勝表示,西方國家通過經濟、外交、甚至戰爭的手段幫助本國石油公司控制有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競爭難度不斷加大。1997年以來,全球發現且正在開發的超過50個石油大項目中,70%被西方控制。
其次,資源國收緊合作政策增加了海外項目投資風險等。近幾年,隨著油價不斷上漲,一些資源國為維護本國利益,紛紛收緊油氣財稅政策,加大對本國油氣戰略資產的掌控力度,提高國際投資進入本國油氣勘探開發的條件,削減外國投資者因油價上升在合作項目獲得的超額利潤。比如說,委內瑞拉將所有油氣對外合作項目轉制為合資公司。
孫賢勝認為,盡管資源足夠,但是資源水平不能代表供應能力,供應能力主要取決于剩余生產能力。換句話說,假如現在美國打一下伊朗,波斯灣的石油供應中斷了,中國到哪兒去弄到替代的石油?
那么,石油剩余生產能力現在還有多少?比較一下現在全球石油剩余生產能力和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情況:那時是每年13000萬-14000萬桶的剩余生產能力。換句話說,沙特阿拉伯的生產能力是每天900萬到1000萬桶,如果它停了,我們還可以找到替代的。但是,今天的剩余生產能力是多少?也就300萬桶。這里邊的含義是,如果一個中等產油國,比如科威特、伊朗、甚至伊拉克石油供應由于沖突而停止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就找不到原油來替代它的產量。這樣的話,我們將面臨一個絕對的石油供應短缺。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我們就是拿出300美元也找不到一桶。
構筑十大運輸通道
即使買得起石油,也能買得到石油,對于世界油氣供應而言,保障海上運輸線的安全至關重要。
據美國能源部統計,全球石油產量約為每天8500萬桶,每天就有4800萬桶原油及成品油在海上航行。其中有3500萬桶每天經過被國際石油界稱為“咽喉要道”的地方,即那些交通不暢的狹長地帶。
運送原油及石油產品的油輪通常只走幾條固定的線路。連接中東地區和太平洋,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幾個世界石油生產大國的原油都經霍爾木茲海峽,前往世界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以及石油消費增長迅速的亞洲各國,其最狹窄處只有33.79公里。被劫持的“天狼星號”走的就是這條路線;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最狹窄處只有2.7公里,來自中東和西非的原油都從這里送往亞太地區,包括日本和中國。
在這些航線中存在一些部位,一旦發生問題會導致完全或部分受阻:如因天氣惡劣而暫時關閉,或油輪發生原油泄漏而要將部分水域劃為禁區,都可能對世界石油日常運輸流程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波及國際油價。
而根據中國進口原油可能供應源的地理分布及進口原油需求量分析,未來中國進口原油的境外通道將總體形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中,東、南向通道以海運為主,西、北向通道以陸路管道運輸為主,構筑十大運輸通道。
南向通道四條:從中東進口的原油通道走南向通道共計四條,一條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原油進口通道,即經馬六甲海峽到我國沿海的海上原油運輸通道;另一條是繞開馬六甲海峽,直接在孟加拉灣的緬甸沿海興建原油接卸設施,結合煉廠布局在緬甸或西南相應建設緬甸至西南的原油或成品油輸送管道,形成南向第二通道;此外,還有泛亞鐵路、克拉地峽及“海陸聯運陸橋”原油輸送管線可供選擇。
北向通道四條:是指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通道,共計四條:泰納線,以及從俄羅斯薩哈林進口的海上原油通道,從俄羅斯遠東伊爾庫茨克到我國滿洲里和到二連浩特的俄中兩條陸路通道,形成新的北向陸上和海上新通道。
東、西向通道:分別指從中南美、中亞的哈薩克斯坦至中國沿海、新疆的獨山子的海上運輸通道和陸路原油輸送管道。
正因為如此,依仗海峽航運的同時,必須重視在陸地上鋪設輸油管道。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寶國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和國際合作的能源工程時表示,一條經哈薩克斯坦西部,一直修到里海邊境,到新疆的阿拉山口,再到中國境內獨山子的原油管道,去年已經向中國獨山子供油接近500萬噸。
替代時代是否來臨
中國確保海外石油穩定供應的經濟代價日益增大,有資本開始投向新技術下的轉化、替代能源。
玉米“陳化糧”會散發難聞氣味,但你也許想不到,這些廢物搖身一變能成為你日常使用的柴油。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莊幸表示,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巴西和美國。
去年,國家發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稱,預計實現2020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任務,將需總投資約2萬億元。
政府批準建設的四家以消化玉米“陳化糧”為主的燃料乙醇生產企業,2006年生產能力達163萬噸。車用燃料乙醇汽油擴大試點工作在9個省的27個地市開展,車用燃料乙醇汽油銷量達到1000萬噸左右,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左右。
其中,廣東首條以木薯作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線也在清遠落戶,而盛產糖蜜和木薯的廣西也正在南寧和貴港興建兩個乙醇燃料生產基地。此外,河南天冠集團年產3000噸的生物質纖維乙醇生產項目已在鎮平縣奠基,成為國內首條千噸級利用生物質纖維生產燃料乙醇的產業化試驗生產線。
另外,我國生物柴油也開始進入準備推廣階段。海南正和公司在河北已開發了11萬畝黃連木種植基地,每年可產果實兩三萬噸,可獲得生物柴油原料8000-12000噸。該公司計劃在此基礎上建立年產生物柴油5萬-20萬噸的煉油化工廠;四川古杉集團建成年產3萬噸生物柴油工廠;福建源華公司建成年產3萬噸的生物柴油工廠。
預計在今后5年內,我國將建成年產2萬-5萬噸規模的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工程。
與此同時,在資本的推動下,煤制油技術也欲分一杯羹。唯一獲得發改委認定的神華煤制油項目總設計規模年產成品油將達到500萬噸。但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認為,這些油品的產生,會增大市場供給,但起不到根本性作用,關鍵還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等。
培育健康市場
石油安全問題漸顯突出,能否以穩定的數量、合理的價格保障我國石油供應,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一個突出問題。節能減排,抑制石油用量,在政策層面率先邁出堅定一步。
11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了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并決定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事實上,推動成品油價格,在政策層面已經醞釀多時。2007年國內CPI連創新高,使年初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被迫擱淺,防止油價上漲加劇通脹壓力,成品油重新回到政府指導價,成品油價格倒掛締造了成品油價低于原油的不合理情況,引發國內“油荒”之后出現“氣荒”。其中,進口原油較多的中國石化煉油業務出現巨額虧損,2005年和2006年,中石化分別獲得國家財政補貼100億元和50億元;2007年中石化再次獲得123億元補貼。
當國際原油價格突破100美元的時候,我國政府補貼下的低油價政策,扭曲了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過度激勵消費的政策。而境外飛機、輪船和香港汽車到內地加油場面,更表明中國以低廉的油價補貼全世界。
然而,在如今金融危機下,國際原油價格每桶跌破50美元的時候,市面油價仍然高不可攀,吃虧的仍是消費者。
因此,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震認為,當國際油價跌至今天的每桶52美元價位時,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應該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盡快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而打破石油壟斷,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讓更多的市場經濟主體進入石油領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才能培育一個成熟、健康的石油市場。
拿什么替代石油?
燃料乙醇
廣東首條以木薯作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線在清遠落戶。我國車用燃料乙醇汽油銷量達到1000萬噸,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左右。
生物柴油
進入準備推廣階段。今后5年內我國將建成年產2-5萬噸規模的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工程。
煤制油技術
唯一獲得發改委認定的神華煤制油項目總設計規模年產成品油將達到500萬噸。
專家認為,這些油品的產生,會增大市場供給,但起不到根本性作用,關鍵還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等。
一次性能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困境中如何尋找出路?徹底改變的時候已經到了,這種改變不僅包括科學技術上的,還包括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